严中华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00640)
摘要:本文试图借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官方对“教学工厂”的解释和本人的实地考察感悟,以及其产生渊源与实现条件的系统分析,解读学院本位“教学工厂”的本质。并且提出,对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无外乎一个关键词——产、学、研紧密合作。
关键词: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近些年来不断引起中国教育政府官员、职业教育实践者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并且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之一。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地考察和学习的团队络绎不绝。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国际官方统计,仅2012年7月—2012年8月期间,来自中国高职院校的来访者人数高达1800多人。以“教学工厂”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寻发现,自1994年以来,相关文献达363篇。目前,对教学工厂的解读纷纭,一些人认为教学工厂就是“校中厂”或者“实训实操基地”或者“科技开发中心”;另一些人认为教学工厂是一种办学、教学模式或者理念。“教学工厂”到底是什么值得深入探讨。对其不正确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其在我国职业院校的借鉴和吸收。本文作者通过2012年8月12日至25日亲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其“教学工厂”,以及研究大量的相关文献,期望对“教学工厂”作出一些自己的 “解读”,以供相关研究和实践者参考。
一、“教学工厂”理念内涵与功能
根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的官方解释:
第一,教学工厂是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设立的;教学工厂不是“三明治”课程安排,也不是“双元制”课程安排;不仅仅是企业实习,也不仅仅是企业项目。
第二,教学工厂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综合在一起;“教学工厂”经历了从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的过程;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开发)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
第三,“教学工厂”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与时俱进;学院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之重要途径;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
第四,教学工厂是卓越办学的主要手段。“教学工厂”是一个发展模式,它不具固定模式,它会随着学院的成长和发展而与时并进;学院能力基础的强化将促进教学工厂模式的提升,并加深教学与企业环境之相结合。
二、“教学工厂”产生渊源与实现条件
由上所述可知,“教学工厂”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宽泛的外延。但是,要对“教学工厂”进行正确解读:首先,必须了解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其次,必须理解其有效运行必须具有的组织文化、体制和制度。详述如下:
第一,新加坡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岛国,其工业经历了劳动密集型(1960-)、技能密集型(1970)、科技密集型(1980—)和创新与科研工业(1990—)四次革命。“教学工厂”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时任新加坡“德新学院”院长的林靖东先生提出。其应新加坡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职业教育提升需要而生。当时,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清楚地认识到第三次经济和产业结构要转型成功,必须推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培养出素质一流的技术员工队伍。为此,该局建立了三所新的职业技术与技能培训学院,“德新学院”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提供特殊领域的技术培训,包括机器人技术、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数控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与制造技术。
“德新学院”正式成立于1982年,是德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德国联邦经济合作部所委托的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共同筹建,具体负责的是经济发展局官员林靖东先生。他深知要适应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力开发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自身就必须改革。于是,林靖东先生在对德国的“双元制”理论与实践和新加坡国情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多年从事职业和工艺教育的实践,提出了“教学工厂”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
林靖东先生认识到新加坡不具备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理念的条件:
一是新加坡的企业规模小,没有专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培训中心,难以像德国企业一样完成对大学生作为准员工的高质量技能培训工作。
二是新加坡企业没有德国企业“学徒制”的传统,也不像德国法律规定企业一定要接收学生实习。
所以,他认为把“双元制”照搬到新加坡来是不现实的,但“双元制”的精神实质:职业教育要与科技工艺的发展相适应,理论知识的教学要与实践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学校要与企业相沟通,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有利于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基于上述思考,林靖东提出基于学院本位的“教学工厂”这一办学理念和模式,期望该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实现与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同等的功效,满足新加坡当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且希望同时能发挥德新学院技术开发的优势,弥补新加坡中小企业开发升级产品能力不足的缺陷。
199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德新学院”和其他两所职业培训学院一起归属南洋理工学院工程系,林靖东先生出任该院院长,并且继续致力“教学工厂”理念的实践探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教学工厂”理念,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升华,并且成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
第二,“教学工厂”真正的“产品”是项目。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对于教师来说,不但能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专业职业能力;对学生来说,这种“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确保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挂钩,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学校一方面给社会不断地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在为企事业单位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但是,“教学工厂”内工业和科技项目的持续开发需要相应的文化、体制和制度的配套和保障。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整体就是一个大的“教学工厂”,里面包括众多由专业系构建的小“教学工厂”.学院拥有包括无界化、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终身学习、精益求精等优秀的组织文化,完善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精细的“无货架寿命”教师专能开发体系,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经验积累与分享知识管理体系,完备的质量管理机制和框架(包括ISO9001/ISO1400,理工学院质量体系保障框架,平衡计分卡,六西格玛,工作改进计划,职员建议计划等等),设计科学的基于项目教学的双轨教学系统,有效的项目和综合科技教学法包,等等,都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大小“教学工厂”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
三、学院本位“教学工厂”理念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先进的职教理念。可以说,“以学院为本位”无疑是德新学院尤其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后续持续改革发展的正确选择。除了第二部分所述原因之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产生的历史,也催化了这种选择。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初前身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20世纪70年代初相继建立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其是为了适应当时技能密集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建;到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科技密集型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济发展局又成立科技学院,其包括德新学院(生产科技)、日新软件科技学院、法新学院(电子科技)、日新学院(机电一体化)、精密工程学院以及20个应用科技中心,而以上所述的培训中心都并入科技学院;根据林靖东先生的介绍,以上所述的培训中心和科技学院都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一些理念,培训教师都是来自一线的能工巧匠或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熟练企业人员,并要求学员在实际工厂中学;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适应创新与科研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由上述各学院包括应用科技中心合并成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由此可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从创建初时,就拥有了大量兼具培训能力和工业与科技项目开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以及先进的工业仪器和设备,这些都是以学院为本位、以工业与科技项目为载体“教学工厂”运行的必要条件。
总而言之,南洋理工学院“以学院为本位” 是由其产生的历史和新加坡国情所决定的。 “以学院为本位”, 在时空组合上,能保证教育行为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达到更高的效率与效果,或者说能最大限度上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更大程度上保证相关者的利益。正如南洋理工学院国际官方网站对“教学工厂”所述:“教学工厂不只是专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办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全面地把学院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如推行正确,它不但对教学质量有良好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倾向会起着积极作用。在南洋理工学院,这种积极的自我强化系统,对建立起一个重视团体精神、创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工作环境,贡献巨大。它也是促成南洋理工学院独特学院文化和精神的一个主要因素。这种学院文化与精神正是学院成功落实‘无界化’校园概念的先决条件”。
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以下几方面都有先天不足:一是政府政策和经费大力支持;二是与企业有良好的亲情姻缘;三是拥有真才实料的“双师”人才。因此,无论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还是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等等,我们都缺乏天然条件完全采用,只能取其精华,根据自身和区域条件,或者创造一些条件,适当地加以吸收。但是无论如何,借鉴教学工厂理念的核心无外乎一个关键词——产、学、研紧密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结合是我们每个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其中,抓内涵.练内功,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产业、企业合作的热情和意愿,才能真正产生双赢和多赢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_基于校企双主体教学企业构建与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简祖平 向新加坡教学工厂学什么_从教学工厂的概念谈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
[3]李晓杰.中国和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历史发展之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9.
[4]邹瑞睿.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
[5] 新加坡国立理工学院国际.教学工厂介绍[EB/OL].
http://www.nypi.edu.sg/tf_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