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台湾的次专长学程,就是我们大陆所说的双学位课程,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主修专业与兼修的第二专业分别为不同的学科门类。笔者前往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研修的方向为RFID课程,该校的RFID相关课程为次专长学程。本文侧重介绍RFID课程建设,而对于次专长学程不作过多介绍。
朝阳科技大学于1994年创办,是台湾第一所成立的私立技术学院,在籍学生约有16 000人,教职工600人,师资阵容和教学设施备受肯定。2006至2012年荣获台湾教学卓越计划奖励共新台币4.06亿元;2007年至2009年世界大学网络学术影响力排行私立科大第一;2010年世界大学科研论文排名在资讯学科荣列全球前两百名;2009年至2011年全球ESI论文工程学科综合排名荣列全世界前1%[1]。
笔者赴台期间对口学习系所是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的资讯工程系。资讯工程系是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中第一个资讯工程系,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资讯科技理论与技术基础,并依学生兴趣深入无线电脑网络、多媒体高频宽带网络、超大型体积电路设计或系统整合等技术的研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以理论及实务并重,并透过实际产品或系统开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资讯工程系学程规划上分为资讯技术与晶片技术两个学程。为扩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第二专长,以提升就业及进修的竞争力,目前朝阳科技大学设有25个次专长学程,可供学生选择,资讯学院的RFID学程便是其中之一。学生需事先申请填写“次专长学程申请书”,修得规定课程与学分后,学校会于毕业证书上加注次专长学程名称以示证明,成为未来学生投入RFID相关产业工作的筹码。
1 RFID学程建设分析
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在阅读器和电子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双向数据传输,以达到目标识别和数据交换目的的技术[2]。朝阳科技大学RFID学程特色是学习具备RFID技术相关的系统知识,在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培养构建RFID系统的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多元相关课程选择,RFID学程又细分为RFID物流与供应链应用学程和RFID应用学程,学生只能选修其一。下面分别介绍该课程的授课规划。
1.1 RFID物流与供应链应用学程
RFID物流与供应链应用学程最低学分数为21学分,最少修7门课程,需含3门外系课程。课程以技术应用、运用企划为主[3]。
表1 RFID物流与供应链应用学程课程授课规划
课程名称 |
开课年级 |
学分数 |
课程类别 |
RFID概论 |
2上 |
3 必修 |
基础课程
(除必修外
至少再选修
1-2门) |
资讯管理导论 |
4上 |
3 选修 |
供应链管理 |
3下 |
3 选修 |
RFID资讯系统 |
3下 |
3 选修 |
核心课程
(两门皆需
修) |
物流管理 |
2下 |
3 选修 |
行动商务与系统开发 |
3下 |
3 选修 |
进阶课程
(除必修外
至少再选修
1-2门) |
电子商务概论 |
4上 |
3 选修 |
RFID实务专题 |
4下 |
3 必修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3上 |
3 选修 |
系统模拟 |
4下 |
3 选修 |
全球运筹管理 |
4下 |
3 选修 |
1.2 RFID应用学程
RFID应用学程最低学分数为18学分,最少修6门课程,需含3门外系课程。课程以技术研发、设计程序为主。
表2 RFID应用学程课程授课规划
课程名称 |
开课年级 |
学分数 |
RFID概论 |
2上 |
3 必修 |
RFID实务专题 |
4上 |
3 必修 |
RFID资讯系统 |
3下 |
3 选修 |
资讯安全技术 |
3下 |
3 选修 |
系统分析与设计 |
2下 |
3 选修 |
数位体积电路设计概论 |
3下 |
3 选修 |
手持式装置程序设计 |
4上 |
3 选修 |
无线网络概论 |
4下 |
3 选修 |
电磁学 |
3上 |
3 选修 |
无线通讯技术 |
4下 |
3 选修 |
射频电路分析 |
4下 |
3 选修 |
修此二学程的必修课均是“RFID概论”和“RFID实务专题”。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课程。
1)RFID概论
其主要内容为:RFID简介、RFID标准、RFID运行原理、RFID基本程序设计和RFID实验。通过课程教学,学生能够掌握RFID技术标准和运行原理,并能够进行RFID系统的设计开发。
2)RFID实务专题
实务专题教学是在台湾技职教育课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模式,主要面向大四的学生开设,为学生提供实作和开发的课程。RFID实务专题目标: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应具备RFID系统实作开发或者了解RFID相关标准的能力。课程要求:具备RFID基本知识(建议修完“RFID概论”后再选修此课程),参与小组讨论,小组与指导教师进行讨论,拟定专题方向与题目,期末时完成一份专题报告。
1.3 学程活动丰富
学院还开展各种学程相关活动,包括课程说明会、产学研座谈会、RFID讲座、RFID技术与应用研讨会、RFID相关竞赛、RFID程序设计等。笔者研修期间参观了资讯工程系年度实务专题展暨专题竞赛,其中不乏优秀的RFID设计作品,比如“以RFID提供全方位便利性卖场服务”、“RFID餐点取餐付费系统”、“摄影机与RFID之自动化空间探测自走车系统”等等[4]。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对RFID学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实作开发能力。
1.4 专题汇报
学程中的诸多课程采用专题成果汇报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学生分组进行专题学习,期末上台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形式多以PPT形式,结合小组成果展示。小组汇报完后,老师和其他组的学生提问,最后由老师综合评定成绩。
1.5 产学合作密切
课程邀请业界专家来开设讲座或课堂授课。比如“RFID资讯系统”课程,邀请台湾业界专家——EPCglobal台中服务中心主任来讲授EPCglobal技术。因为EPC结构框架的标准不断更新,只有一线的业界人士才熟悉最新的标准。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由台湾EPCglobal机构组织的EPC/RFID认证考试。EPC/RFID是EPCglobal推出的认证标准,完整认证名称是Foundation Certificate in EPC Architecture Framework,是属于国际标准认证。比起RFID的其他认证制度,规划架构是最完整的。
2 RFID学程建设启示
笔者所在学院的软件工程系于2011年9月首次开设“RFID资讯系统”课程,笔者是授课教师之一。结合自身授课经验以及台湾研修所得,有认为高职院校开设“RFID资讯系统”注意以下几点:
2.1 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尽量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改变把知识传授作为课程教学重点的做法。RFID技术涉及计算机、光学、通信等多门学科,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在于RFID应用系统的开发。因此除讲授RFID基本技术外,更要强化学生的RFID应用系统设计与构建能力,重视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为此,要开展经常性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在课程编制中,及时删去陈旧过时的事例和理论,汲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课程内容始终能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5]。
2.2 采取合适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只重视共性的“千人一式”转变到重视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究与讨论、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验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做与学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把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教学的重心要从知识的传授转向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内化。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鼓励个性化学习,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学能力,培育刻苦钻研、博学勤思的好学风。
2.3 加强产学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给学生足够的动手实践、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机会,加强现代设计方法和科研能力、综合能力的训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养成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适宜的土壤。
3 总结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非常注重课程建设,其特色就是倡导“学力重于学历”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始终坚持“在传授基本原理之外,更加强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无论是专科生教学,还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都花大气力保证实习实训。高等技职教育课程设计遵从的理念是必须基于职场的工作需要及技职教育系统学生的特质,培养职场所需要的能力,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人格培育的均衡发展,尊重学校发展的特性[6]。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培养核心能力、专业与实务能力、资讯科技应用能力、沟通协调与团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品德教育,促进学习精进。
参考文献:
[1]朝阳科技大学创校缘起[EB/OL].http://web.cyut.edu.tw/files/11-1000-128.php.
[2]游战清,刘克胜等.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规划与实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朝阳科技大学资讯学院.《RFID次专长学程修课手册》[Z].台湾,2008.
[4]朝阳科技大学.《2011年资讯工程系毕业专题成果展专题简介》[Z].台湾,2011.
[5]陈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建设及其启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6).
[6]鲍洁.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教育与职业,2006(18):47—50.